心肺复苏起源 心肺复苏模拟人
公元前800年,Blisha用口对口通气挽救临死亡的孩子,这被公认是CPR的早期雏形。1958年医生Peter Safar发明了,口对口的人工呼吸的确有可靠的复苏效果。1960年Kouwenhoven等观察到用力在胸部挤压可以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血液循环,此后开创了以胸外按压为基础的,心肺复苏术。由口对口呼吸,胸外按压,人类电击除颤技术和肾上腺素的应用。构建了现在心肺复苏技术的基本内容。
1966的全美复苏会议。美国心脏病协会(ArtA)于1974年开始并颁布心肺复苏指南,1990年底国际复苏联盟和AlIA在召开了第一次世界性的国际复苏会议,制定了第一个国际心肺复苏和急诊心血管监护指南,2005年AHA初重新修订了CPR和ECC的推荐方案,目的是使指南更广泛地用于全球范围,并求得学术上的共识。《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05》进一步强调了早期高质量的CPR,以提高心跳骤停病人的生存率。
任何心脏病患者或非心脏病患者,在无法预估的情况下,心脏突然停止跳动,应视为心脏骤停。导致心脏骤停的原因有,急病,触电,中毒,呼吸心跳停止,导致,创伤,溺水等等。心脏骤停的原因大概分为4种。 1. 心室颤动占8090%(可电击性)。 2.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(可电击性) 。 3.心室停搏(非可电击性) 。 4.无脉搏电活动(非可电击性)。
常温下各组织器官耐受缺氧时间。大脑46分钟,小脑15分钟,延髓20分钟,脊髓45分钟,交感神经节60分钟,心脏和肾脏30分钟,肝脏2小时,肺脏时间更长些。 研究表明: 4分钟内开始适用心肺复苏方法复苏者,约50%可被救活; 4 6分钟开始复苏者,10%可以救活; 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%;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,存活可能性极小。 4分钟内。6分钟是极限,呼吸心跳停止,脑循环中断,仅10秒可发生意识障碍,进入昏迷,脑氧 储备耗尽 20-30秒脑电活动消失 60秒瞳孔可散大固定 4分钟脑内葡萄糖耗尽,糖无氧代谢停止 5分钟脑内ATP枯竭,能量代谢完全停止 4-6分钟脑N元发生不可逆的病理改变 。
心肺复苏完成指标,面色、口唇有紫转红 摸到动脉搏动,有自主呼吸 瞳孔由大变小,对光反射存在 眼球活动,手脚抽搐 开始呻呤 心电图出现波形 出现排尿等 病人已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 确定病人已死亡 心肺复苏进行30分钟以上,检查病人仍无反应、无呼吸、无脉搏、瞳孔无回缩 有专业医务人员接替抢救,急救流程 环境评估 判断意识 呼救 观察呼吸 判断动脉 胸外按压 人工呼吸 5个循环是一个周期
《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与复苏指南更新》中有重点更新关低血压治疗、进行氧浓度调整以避免低氧血症和高氧血症、癫痫发作的检测和治疗以及目标体温管理的建议。心肺复苏心肺复苏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完善。在2020年指南包中,更新了含有关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几天内最佳治疗方法,并对心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后治疗流程图进行了更新,重点突出治疗的这些重要组成部分。为可靠起见,应在恢复正常体温72小时后执行神经预测,并可以进行多种患者评估模式,做出预后判断。
心肺复苏模拟人进行技能练习与情景式团队的合作演练,可使心肺复苏培训达到现实与虚拟的有机结合,单项技能与团队配合的紧密衔接,有望全方位地提高规培医师在心肺复苏过程中的综合技能运用能力、团队指挥能力、临场应变能力以及交流配合能力等,值得在今后的心肺复苏培训中推广应用。挽救更多的生命。
来源:http://www.dishwashersa.com/Article/Exhibition/20210726.html